为凝聚更多院内外、校内外青年学者力量,在学科、专业交叉领域有分有合,有所突破,取得创新性成果。3月28日下午,由家扬学院物理教研室和教工一支部主办的“家扬青”系列之家扬青年博士论坛(第1期)在杨汛桥校区越湖时光路演空间顺利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学院新进博士、物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和骨干教师代表等,会议特邀了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维屏教授做主旨演讲。会议由特聘副研究员黄晛之博士主持。
会上,家扬学院院长董弋芬教授首先开场致辞。董弋芬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老师们表示了感谢。她强调举办本次论坛旨在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取长补短,找准发力点,期待未来有更多思想碰撞,学术交流,交叉融合。她以日前出访香港期间感受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等高频词为切入口,阐述了知识转移、成果转化、强调应用性等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学院正秉承王家扬先生“担当、创新、敬业、奉献”的树人精神,在学校申硕攻坚大背景下,积极致力于公共基础课质量提升,实施了“升学领雁”、“凝心聚力”、“强基固本”三大工程。她希望博士们在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不辜负自己的期待,同时为学校提质升格、“名校民办”贡献家扬力量。
随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维屏教授做了主旨演讲。他从交叉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了我校交叉科学研究院的情况。报告中,刘维屏强调博士们开展科研工作要遵循“三好”标准:一是写好一篇文章;二是拿到一个好的项目;三是认真踏实的作好第一次报告。报告中,刘维屏对于怎样做好一名大学老师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和要求:要以追求科学的精神带领学生,要求学生做好前要自己先做好,要以学生的成功和进步鞭策自己,要以学生的成功为最大的快乐等。
会上,共有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大阪大学等8位家扬学院青年博士对个人基本情况、研究背景和未来研究方向的设想进行了分享。
黄晛之博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统的固态量子计算——包括多比特量子系统的探测和表征、量子基础问题和量子机器学习、监督式向量分类算法的量子加速。对于未来设想,黄晛之博士的目标是能够做到“理论科研+校企合作”的模式。
骆叶成博士专注的是TaTe₂研究,包括了晶体生长、结构和组分表征,各向异性电运输,拉曼光谱表征等方面。他希望未来在这些方面能够有创新点。
李力超博士主要研究的是高熵合金(多主元合金)和非金合金(金属玻璃)这两个方面,专注研究方向是MoTaTi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他谈到: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交叉方向的研究以及计算物理,在研究过程中还会逐渐加入人工智能的运用。
李青博士主要就光学腔中的稳态分析、非平衡动力学和热化、本征态热化理论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主要讲述了原子耦合系统及全量子分析,以实体案例展示具体研究方向,并对将来的研究范围作出了展望。
陈杰博士就《量子度量和量子器件的理论研究》阐述如何将量子调控、量子测量和量子驱动系统从理论走向应用,并从量子度量与实验体系结合、量子调控与机器学习结合、其他量子力学基础研究几个方面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洪杨博士主要研究为寻找更简单的数学多项式或其他方式代替高航速下船只的水弹性研究中的复杂模态计算。尤其是针对肥胖船型,自然模态解析解尤为复杂,对于数值计算和程序耗时都有巨大的挑战。他未来力求考虑非线性因素,将程序从频域计算拓展到时域。
王斌博士发言主要就《基于冷原子的多体量子模拟》简单介绍了量子模拟和冷原子基础理论,并引入了光晶格系统的概念。
邵雅斌博士以《二维材料光学非线性吸收及载流子动力学研究》为主题,介绍了二维材料在光电子学领域的相关应用及前沿,解释了二维材料的微观能量转移机制。载流子动力学研究手段能够为医工信领域的交叉研究进行微观机理解释,提供重要助力,相关交流合作将在后续展开。
各位博士发言结束后,进入研讨会自由讨论环节,特邀嘉宾和与会代表们就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发现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会议最后,家扬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蔡晓鸥教授做了总结。蔡晓鸥首先肯定了博士们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积极鼓励各位博士相互间交流借鉴。她提出,希望以延续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方式,在家扬学院中也设立新型研究机构,在核心领域中建立强有力的技术。蔡晓鸥在总结中强调了刘维屏院长所传授的科研经验的重要性,并再次肯定了青年博士的研究成就,同时对学院各学科间交流和拓展的未来寄予了期许。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家扬学院的“青椒们”将始终秉持脚踏实地、毫不懈怠的科研态度展开学术研究,为院校的建设和学术发展做出应有贡献。